机器人盖楼!“智能 ”建筑行业现新风口
今年两会,“智能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智能制造和传统产业升级被单独列段重点阐述。 一直以来,中国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面临劳动力短缺、劳动生产力率低、工作环境较差、施工安全风险等痛点。当人工智能遇上传统建筑行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日前,记者走进碧桂园集团,试图描绘出智能 建筑行业未来的模样。 用建筑机器人代替人工盖楼 实现人员“零伤亡” 博智林机器人实验室。 在一块被四面墙围起的空间内,三台机器人正协作开展地砖铺贴工作。一台机器人负责做砂浆粘合剂的铺贴,中间的机器人则忙于拖运物料,还有一台机器人则在进行安装……这种类似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正在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下称“博智林”)坐落于顺德北滘南平路的实验中心上演。 博智林是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2018年7月成立。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如今该公司研发的砌砖机器人、铺地砖机器人、外观质量检查机器人等已经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建设,还有更多种类的建筑机器人正在实验中心加紧研发。 “假如一栋30层楼的建设,70%的工人用建筑机器人来完成,留30%的建筑熟练工,培养20%的操作建筑机器人的新型建筑工人,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和质量问题,还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节约大量成本。”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提出了“推进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建议。 他指出,机器人可以接管一些高危险的建筑工程任务,从而改善建筑环境中的工人安全状况,实现人员“零伤亡”。“时代在进步,重复的高强度劳动不应该继续存在。利用机器人完成部分建筑工作,正是行业未来探索发展方向。” 杨国强在提案中建议,应从政府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推进制定行业标准,加速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建筑行业协会、高校等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施工单位则要积极导入建筑机器人。 在杨国强看来,引入建筑机器人盖楼迫在眉睫。早在3月1日的集团管理会议上,他就提出:“希望建筑机器人今年能完成量产前的试运营,在2020年开始大量投入使用,这个是我自己的时间表。” 对此,杨国强如是说:“科技的进步不可想象,今天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正是时候,如果再不努力的话就将落后了。” 打造高科技产业生态圈 让“中国硅谷”遍地开花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速普及,造房、卖房已不再是建筑企业的唯一发展路径。在传统的住宅开发、物业服务以及新业务长租公寓、物流仓储等领域,植入科技基因,为产业赋能,被视为建筑企业决胜下半场的重要因素。 在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由碧桂园打造的科技小镇正在吸引越来越多高科技企业的目光:“智慧”应用随处可见,由无人机、无死角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智能眼镜等设备组成安防系统;有由光伏发电、微风发电、光伏跑道、自动滴灌智慧等组成的生态节能环保系统…… 碧桂园产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介绍,小镇自动工伊始就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数字、全光网的智慧科技小镇,实现小镇物物相联、人物互动、万物互联,利用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支付平台和互联网平台,为物联网产业提供一揽子优质服务、为居民提供智慧生活、为城市提供社会化的管理与服务。 目前,潼湖科技小镇已汇聚包括思科、创新工程、浪潮集团等8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研机构。 港青科研考察团赴潼湖科技小镇参观。 无独有偶,在佛山市顺德区,一条价值千亿级的机器人全产业生态链正在形成。2018年,碧桂园宣布在顺德打造集科研、实验、生产、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的机器人谷。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博智林机器人总裁沈岗表示,“至2023年底,博智林机器人将在机器人谷引入上万名全球最顶级的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吸引各类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微电子、生命工学等多维领域的创新企业进驻园区,完成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机器人谷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从机器人人才培养、机器人核心技术和本体研发,到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本体生产制造、各类场景系统集成和实践应用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碧桂园还计划在机器人谷建设机器人大学园区,目前已经与清华大学等18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与东北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分别建设研究生产学研创新基地和联合研究院。“通过一个机器人谷和机器人大学,把全世界从事有关机器人创业的人都能聚集起来。”杨国强对此信心满满。 事实上,自2016年8月提出“产城融合”战略以来,碧桂园先后在惠州潼湖、广州增城、佛山顺德等地建设科技小镇,如今已卓有成效。 正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 CEO 李开复所说:“过去我一直认为环境是不可控的,只能有机形成,但在深入了解碧桂园后,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环境是可以创造的,碧桂园有希望打造出硅谷那样的环境。创新工场可以提供人才和科技等方面资源,而碧桂园可以建设有利于工作和生活的优质环境。”